微博曾有一项关于「中小学生怎么样过假期」的投票,结果显示:
80% 的孩子选择用睡觉、吃饭、打游戏来填满生活。
「不是说不让孩子玩,娱乐也得有个度,总是盯着手机电视,双眼也受不了啊。」
「假期一点规划也没,想让孩子掌握自律,太难了!」

父母的心情我很理解,培养孩子的自律,是一项艰难的长期工程。
过程中,孩子懒散、叛逆的时候,比较容易叫人着急而抓狂。
想让孩子自律,有两个最易犯的错误,父母必须要避开!
01
持续的唠叨、催促
假期去一个朋友家串门,他家孩子正值高中二年级升高中三年级。
我察看到,朋友对孩子的唠叨一整天几乎没停下来过。
上午 10 点多,去孩子房间催孩子起床:都什么时间了还不起来!
看到孩子拿着手机:又打游戏是吧?这游戏有哪些好玩的,成天脑子里就是游戏。
吃饭的时候:吃完饭给我去看书,都要高中三年级了,还不了解着急。
17 岁的小伙子,大高个子,看着却毫无生气,和爸爸妈妈说不上几句话,听爸爸妈妈唠叨的时候,也不反驳,听烦了就自己跑到房间把门一关。

我问朋友:你平常一直如此催着他学习、做事吗?
朋友叹了口气,无奈地说:无法啊!从小就不自觉,每天要大家在后面跟着提醒、督促,这么大人了,感觉还没有开窍,我们的事情也不了解着急。
我对他说:你有没想过,是你把缘由和结果搞反了,正是由于你们一直提醒、唠叨他,才让他没办法培养自律的习惯?
父母一边期待孩子可以独立、自主,一边却不放心,爱着急,大事小事上都要提醒、催促孩子,干预太多。
却不知,一遍又一遍的唠叨、催促,或许在当时能让孩子行动起来,但长期成效却是妨碍孩子走向自律。

爸爸妈妈的唠叨、催促,本质上是把孩子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,让孩子形成依靠心理,不会自我负责,不会考虑自己该什么时间干什么事,主动性愈加差。
缺少主动性的孩子,就会缺少动力去把我们的事情安排地井井有条、让自己变得愈加好。
因此,父母最好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一块商量着拟定适合的规则,来替代反复的唠叨、催促。
譬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玩;只有周六能玩手机、看电视,且低于 20 分钟······
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,特别是从小在规则的引领和约束下,帮助孩子打造好习惯,对培养孩子的自律很有效。
美国教育专家罗伯特·马扎诺博士觉得:当学生为学习设定目的时,任务的感知价值就会调动内在动机。
父母帮助孩子确立适合的目的,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、自觉性。
可以使用阶段性小目的、长期目的和梦想相结合的办法。
譬如期中考试数学提升 5 分;暑假练完一本字帖、背完一本单词书;一年读完 30 本书;长大将来想成为插画师······
02
严格的管控、逼迫
近两年爸爸妈妈安装摄像头监控孩子学习的新闻频频被报道:
江苏一个 14 岁男生报警,称父亲在房间安装摄像头监视自己,侵有我们的隐私权。
男生父亲生气地说:我监视你什么了,我是你什么人,你有多少隐私,我不能监视你?
原来儿子玩游戏上瘾,天天熬夜打游戏至深夜,爸爸妈妈又在外地工作,就想出如此的方法监督孩子。
还有一位母亲,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不是按时看书,甚至还通过手机的对讲功能跟女儿对话:
「坐直一点。」「你在看什么书啊?如何又在看动画片?中止!」
孩子再小,也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,需要被尊重。
父母对孩子缺少尊重,常常批评否定;一直怀疑孩子偷懒、贪玩、不认真;长期管控严格,逼着孩子学习······
这类做法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信赖,叫人失望,是个失败没用的人,自我价值感低,内心压抑。
这种负面、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状况,更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、失去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。
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。一个自尊自信的孩子,更有力量去克服惰性、管理好我们的行为,慢慢形成自律。
因此,培养孩子自律的重点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赖,严格的管控只能导致孩子的不听话抵触。
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平等对话,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,有事商量着来,多给孩子鼓励和一定。
不要把孩子管得太紧,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,相信他可以安排好我们的事情,相信他是个自觉的孩子,并用语言和行为传达对他的信赖。
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·戈登博士在《P.E.T.爸爸妈妈效能练习:唤醒孩子的自律》一书中所说:
那些了解自控的青年总是有着肯定的自由,由于他们有机会为自己去决定和选择。
图片来源:电影《梅奇了解什么》
没自由,就不会有自律。父母要多给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的权利,孩子才会了解对我们的行为负责。
自己决定的事情,孩子更有动力和积极性,也会对自己有所需要。
除此之外,爸爸妈妈的榜样用途对孩子的自律形成有积极影响。
爸爸妈妈本身是一个自律的人,对自己所做的事有较高需要,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自律的意识,根据爸爸妈妈的样子去生活、学习。